新闻详情

以“五水共治”促农业转型发展

日期:2024-04-27 05:05
浏览次数:1165
摘要:
水环境污染、水质差是嘉兴之殇,鱼米之乡的嘉兴成了水质型缺水城市。造成嘉兴水质差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受来水影响较大,客水水质长期较差;内部原因主要是三大污染:畜禽养殖业污染、生活污水污染、工业污染。

  为有效改善水环境,嘉兴积极开展“五水共治”。编制了《水环境治理综合规划》,分类制定了“五水共治”5个三年行动计划,计划到2016年,投资675.3亿元,实施509个项目。今年全市开展了春季水环境综合整治、“清三河”大会战、拆违治污百日攻坚行动。大规模治水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截至今年6月初,全市已清理垃圾河1666条,整治黑河、臭河517条,占全部任务数的92.2%74.7%;上半年交接面水质考核嘉兴**达到优良。

  嘉兴市农业生产对水环境的影响

  造成嘉兴水质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农业面源污染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。其中畜禽养殖业排污是污染的主因。畜禽养殖业量大且分散,大部分排泄物直排,其污染已成为*大的农业污染源。不合理使用肥药是面源污染的源头,大量使用化肥农药,经过雨水冲刷,大部分进入土壤和水体,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,藻类大量繁殖,影响水质净化与泄洪。农业废弃物处置不当助推环境恶化,前段时间麦子收割后,麦秆焚烧现象十分严重,污染空气,经水冲刷间接污染水体。嘉兴市农业生产的组织化、产业化水平还不高,生产经营主体的土地使用权主要是通过短期的契约来获得,缺少长期发展规划,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低,导致农业灌溉与防洪排涝能力减弱。

  农业转型发展推进“五水共治”

  嘉兴农业转型发展是解决农业污染、改善水环境的重要途径,对“五水共治”有很强的推进作用。

  嘉兴畜禽养殖业通过前期拆违治污、减量提质行动,污染物排放减少近半。另外,通过绿化造林,发展绿色生态农业,净化环境,改善水质效果明显。提升组织化、产业化水平,有利于统一规划,开展农田水利建设,减少洪涝灾害,也有利于治水责任落到实处。改良灌溉技术,可节约用水,也可减少因漫灌造成农田养分流失、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;“肥药双控”,可减少水体中的养分,促进水体流动,利于防洪排涝。注重无公害、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,生产高品质农产品要求严控肥药的使用,因而可减少对水体的污染。

  “五水共治”与农业转型发展互动机制

  由于治水涉及众多部门,要取得综合治理效果,需成立专门的组织进行统筹管理,多部门联合行动,农业部门既是治水责任人又是利益受益者,应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发展,参与治水行动。嘉兴推行河长治水,在治水过程中取得了实效,今年3月底,已有市级“河长制”河流水质达到Ⅲ类标准,以后还须进一步研究长效的运行机制。建立治水与农业转型相互促进,循环发展的机制,使水质改善与农业发展良性共进“五水共治”,需协调相关部门,要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与协调机制,消除因目标不同而造成的利益冲突,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。从改善水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,合理设计农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评价体系;强化绩效考核,兑现奖罚,充分发挥激励作用。

  “五水共治”背景下嘉兴农业转型发展的对策

  加快农业布局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。首先要合理布局畜禽业,限定区域、集群发展、控制总量。对禁养区棚舍给予分类补助限期拆除,要靠经济手段引导转产,让转产农民得到实惠。其次要发展果蔬、花卉苗木业,开展深加工,延长产业链,提升其附加值。再次要发展新兴观光农业,结合江南水乡这一主题,注重系列化开发。

  推进组织**与经营模式转变。发挥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作用。通过股份制、合作制、合同制等形式,培育壮大农业企业、家庭农场,推行标准化生产,强化治水减排责任。注重无公害、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与认证。

  推动生产方式与技术的改良。发展循环立体农业,推行生态种养模式,减少对外排放。种植业实行轮作生产,实施“万元千粮”工程。推行“肥药双控”技术,开展测土配方农技推广服务。推行滴灌等新型灌溉技术,高效利用水资源。探索农业废弃物交换、生态综合利用新途径。